在大众的印象中,中国的领土大致包括东亚和欧洲大陆的东侧,旁边的海域以及众多岛屿。但你知道吗?中国还有一片特殊的海外飞地,位于国际关系的边缘地带,这就是斯瓦尔巴群岛。这个群岛位于北极圈内,距离中国大陆有超过四千公里,其战略及经济价值非同寻常。在这里,中国公民可以无需签证长期居住,并自由从事贸易和生产等多种活动,甚至不需向任何国家或地区政府申请许可。
斯瓦尔巴群岛坐落于寒冷的北冰洋之中,恰好位于挪威大陆和北极点之间,是挪威最北端的领土。这个群岛由若南宫ng28相信品牌力量干岛屿组成,包括西斯匹次卑尔根岛、东北地岛、埃季岛和巴伦支岛,其中西斯匹次卑尔根岛面积最大,约占该群岛总面积的一半。斯瓦尔巴群岛的总面积约为6.2万平方公里,人口大约有3000人,居民大多集中在首府朗伊尔城附近,这里被认为是距离北极最近的可居住地区之一。
追溯到12世纪,斯瓦尔巴岛就已被挪威人发现。这个群岛四面被巴伦支海、格陵兰海和北冰洋环绕,常年寒冷,鲜有开发潜力,几乎无人愿意在此发展。1596年荷兰航海家威廉·巴伦支为其命名为“斯瓦尔巴”,意指“寒冷的海岸”。数百年后,由于20世纪初人们在岛上发现了煤炭,俄罗斯和挪威相继开始进行开采,英、荷、丹等国也纷纷跃跃欲试,欲将这片土地收入囊中。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,任何国家均无法单独实现自己的目标。
1920年,各国在巴黎签署了《斯瓦尔巴条约》,该条约确定了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归挪威所有。条约明确规定该岛不得用于军事目的,并允许其他国家在挪威法律框架内自由出入该岛,无需签证,甚至可以开展合法的生产和商业活动。
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段祺瑞控制的北洋政府混乱时期,各地方军阀为争夺自己的地盘而争斗不休,段祺瑞的政府对于这个条约并不关注。然而在1952年,法国政府却主动找到民国政府,要求中国签字承认这个条约。初时段祺瑞对签署并无意愿,但在法国政府的压力下,他开始认真审视协议,最终确认其中并无损害中国利益的条款,于是签署了这个协议。
在那混乱的岁月中,这份协议很快被人们所遗忘。然而,在时隔八十年后,正是这一无意的行为为中国日后参与北极研究提供了法律基础。1991年,探险家高登义参加了挪威、苏联、中国及冰岛四国科学家的联合北极综合科学考察。在那次考察中,他在《北极指南》中发现了《斯瓦尔巴条约》的英文版,悄然为中国打开了北极科考之门。
因此,凭借北洋政府签订的《斯瓦尔巴条约》,中国在北极地区获得了线年间,多次派出科学考察团前往该岛,并于2004年在斯瓦尔巴岛建立了中国北极黄河站,大力推动了北极科考的研究工作。这也让中国公民多了一个除南极外,拥有永久居住权和无证出入境权的岛屿。
目前,斯瓦尔巴群岛上除中国外,还有来自法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野外观察和考察站。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,挪威政府还在此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植物种子库,称为“末日粮仓”,储存着450万种植物种子的样本,以应对环境变化和物种灭绝,确保了人类食物的多样性。
可以说,这份近百年前北洋政府遗留的珍贵资产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深远影响,也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为活跃,因此可以将斯瓦尔巴群岛视为中国的一块海外飞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本文由: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